国家近年来一直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鼓励并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力度非常大,今年6月22号由教育部、工信部和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了“千校万企”行动指导计划,反映出鼓励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与企业合作,根据情况可以支持科研人员创业。在社会资本和各类创投媒体上,关于科学家创业、投资教授团队的新闻和案例也越来越成为常态化新闻。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北航、南航、西工大、中航大的四位产学研工作的探索者和践行者齐聚一堂,为大家展示我国航空领域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用金融合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我们知道,西北工业大学近年来先后培育了铂力特、华勤科技两家科技科创板上市公司,以及鑫垚、超晶等一批具备上市潜力的“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的“西工大模式”。请您介绍一下西工大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特点和做法?


符新伟:第一,西工大在科技成果转化上一直秉持“三个一”理念,即:转一批,扶一程,帮一把。


“转一批”是指从技术成熟度、投资规模、市场准入门槛等多个维度对科技成果进行论证,“一项一策”量身定制转化方案,使科技成果择优尽转;


“扶一程”是指与成果转化企业在技术、人才和平台等方面深度合作,组建“科学家+工程师”等联合攻关团队,共建“四主体一联合”校企研发平台、创新联合体等新型研发机构,为企业提供持续的技术研发支撑,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


“帮一把”是指帮助成果转化企业“背书”,一方面帮助企业获得市场订单,特别是国防军工行业的订单,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资源政策对接、项目申报和投融资等增值服务,从而提升成果转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三个一”的理念就是要实现成果转化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


第二,创新机制、贯通链路、技术引领、军民融合。


首先是创新机制。比如在激励机制上,学校早在2009年就将奖励成果完成人的比例定为不低于50%,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政策,才诞生了铂力特、鑫垚等一批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此外,学校在收益的分配上也按照1(二级单位):2(服务单位科技园等):2(持股平台资产公司等):5(学校留存)的奖励兑现,充分调动了校内各方的积极性。


其次是贯通链路。西工大办学特色鲜明,具备了较强的系统创新和技术集成能力,大部分科技成果来源于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在实现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我们重点贯通三条链路:


1.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系统集成创新,最后到产业化的技术链路;


2. 从实验室到工程化服务平台(包括工程中心、中试基地等),再到产业化公司的平台链路;


3.从科技成果的管理部门到成果转化的服务单位(如科技园、异地创新机构等),再到成果转化的持股平台(资产公司等)的服务链路。


比如,在技术成熟度3-7级这个阶段,成果转化最缺支持。技术成熟度3之前,往往政府投入较大。而在技术成熟度7以后,社会和资本关注度高。真正科技成果转化的断点出现在了技术成熟度3到7之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死亡之谷”。所以我们一般从技术成熟度3级左右介入转化链路,通过建设概念验证平台、小试中试基地、寻找应用场景、对接政府和社会资源等,争取来弥补这个缺口,打通成果转化最初和最后两个一公里,助力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


再次是技术引领。我们一直提倡的首席科学家体系,包括鑫垚的张立同院士、铂力特的黄卫东教授、华秦科技的周万城教授等等,在企业技术路线发展的实践中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作为同等重要的元素,我们也提出要有专业运营团队来负责管理企业,体现“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总体理念。


最后是军民融合。基于学校学科优势,借助技术开发和产品化能力,学校的很多科技成果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国防工业市场,这首先能保证新组建企业一定阶段的存活期,然后再通过技术降维降阶,扩大产能、降低成本,争取民用市场,逐步实现协同创新。


学校现有成果转化企业50余家,市场估值超500亿元。成果转化企业融资超20亿元。铂力特、华秦科技科创板上市,鑫垚、超晶完成股改,6家启动IPO,13家企业进入上市后备企业名单。在2020和2021年,学校退出成果转化企业股权10余家,累计回收资金14.94亿元,为地方贡献税收3.21亿元。



一直以来,北航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方面是先试先行,拥有非常多具有吸引力的政策。经过多年探索,您认为哪些制度是最具推动力的?北航现在对科技产业化的政策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刘德生:北航自1952年建校伊始,就具备了红色基因肩负着红色使命,为解决行业内的科学技术难题和“卡脖子”问题努力践行着。广大的科技工作者也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创业的号召,不断增加技术储备人才,创新发展行业技术,积极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国家生产力。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若干条关于科技成果创新创业的制度,明确了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并让他们从中获益。我认为这一系列的制度、决策都非常重要。北航很早就出台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相关管理办法,给予科技工作者发挥的平台,理顺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流程问题,明确了转移转化方式以及利益分配等内容。目前,在利益分配中团队占比85%,在这方面学校力度比较大。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科技转移转化的成果。



我们了解到,中国民航大学在正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年,就转化了40余项科技成果。您负责的中航大科技园也快速入驻了大批的企业,您是如何做到这样的成绩?中国民航大学在政策方面又有哪些创新和优势呢?接下来又有哪些计划呢?


高庆吉:中国民航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实施的时间还比较短,从去年开始规范化开展这项工作。到目前为止完成了70多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且仍在有序的推进中。在此之前学习了北航等已有的完善的流程或体系,无论是成果转化数量还是科技园的建立规模,和西工大、北航、南航比我们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目前取得的成果也算新的突破。


在具体做法方面,我们学习参考了北航、西工大、清华、上海交大等高校经验,出台了与我们学校适配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成立了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中心。值得一提的是,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中心与我们的科技园是合属办公,并在地方政府项目指导和支持下实施了“一站式”的成果转化办法。


另外,我们能够顺利的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还得益于天津市的有力支持,也与我们丁校长“亲自抓”有很大关系。在实际转化过程中,考虑到以往转化流程的繁琐所导致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我们着力协调各部门,在去年年底,对整个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办公系统进行了优化,方便“一站式”办理。通俗来讲,“一站式”办理不需要跨越多个办公室,简化办理流程,也为教师、科技工作者的科技转化收益进账提供了更为简洁的程序。


还有“一个转化”的第三种方式,就是“作价入股”的转化方式,采取了“9505”的政策,即95%的成果价值归教师或科研团队成果人所有,而学校仅拿5%。如此大的比例,主要在于激发教师们积极性。另外,许可和转让的转化方式,采取“8515”的政策,即85%转化收益归教师或团队,15%归学校所有。其中,85%里的50%是免税的。


关于未来的工作:第一是“需”,即需求方面主要面向民航领域,积极进行调研,透彻了解民航哪些领域或环节需要哪些技术。第二是“买”,确定买主,技术成果成熟度的限制,不能直接在行业里形成产品,投入使用,需要找好买主进行转化孵化。第三是“质”,需要把关成果的质量,即实际应用价值等。


为此,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转化效率,就目前来讲,我们在信息系统的优化和服务效率的提高方面已经取得进步,还需加强。其次,拓展转化范围,转化范围主流是从学校向外转,下一步将实现由外向园区转,另外还要尝试成果的向外辐射。最后,继续加大对成果产生的支持,不管是国家级还是省部级项目课题,都将提供免费科技布局服务。我们还将建设中试平台支持成果转化熟化,在机场、空管、适航维修等中试平台陆续建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近两年来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校属资产改革,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南航是如何建立校级资产经营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平台的?下一步南航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刘双丽:南航围绕党中央关于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整顿、清理、瘦身、正风”,对学校所属企业进行全面清理关闭、脱钩剥离、保留管理和集中监管,理清产权和责任关系。2021年顺利通过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验收,目前现有一级平台公司1家,二级公司15家,基本形成了“一委、一司、一办、一院”的管理架构,重新建立了学校资产经营发展的运行格局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平台。


下一步会重点探索协同创新、平台共建、资源互享的科教产教深度融合范式,借助市场化、公司化的运营平台,按照自主、可控、合法、有利的发展原则,一方面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协同发展体系,强化开放合作体系,完善规范管理体系,建立资产经营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充分保障好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高质量建设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培养一批既懂学科和行业发展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队伍,形成概念验证、科技金融、企业管理、中试熟化等专业服务能力,提升股权经营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围绕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推动设立一批具有南航学科特色的科技型公司。



陕西省省长赵一德先后三次抵达西工大调研科技成果转化的“三项改革”,科技部的部长王志刚也对您的“三项改革”提出过重要批示,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三项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进展情况?


符新伟: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即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与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


第一项,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是将职务科技成果区别于国有流动资产、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新机制新模式,解决“不敢转”难题。


第二项,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是建立符合技术转移工作特点的专门人才评价制度和职称晋升机制,吸引、凝聚、稳定优秀人才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解决“不想转”难题。


第三项,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是允许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以现金出资方式入股学校成果转化企业,实现“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解决“缺钱转”难题。


学校“三项改革”得到了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刘国中书记和赵一德省长分别赴学校调研指导、听取汇报,协调解决问题。特别是一德省长三次来校帮助我们学习分析,作了重要指示,更加坚定了学校改革的信心和决心。科技部也高度关注和认可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相关工作。目前学校改革工作成效明显。


在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方面,学校出台了《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明确转化前的职务科技成果只在科研管理台账进行登记,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不纳入国有资产审计和清产核资范围。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成的国有股权,不纳入国有资产对外投资保值增值考核范围。自2021年单列管理以来,学校已将164项科技成果作价2.45亿元,组建成果转化企业26家,科技成果作价数量和组建企业数量超“十三五”总和。


在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方面,学校修订《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在原有职称体系的任职条件中,增加“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作为科学研究的可选项。此外,学校单独设置科技成果转化职称系列,实行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重点考察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今年,60余位教师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申报了职称晋升,4位教师申报了科技成果转化职称系列高级职称。


在横向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学校探索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新办法,提出了横向结余出资路径。学校拟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科研人员可申请将结余经费划入基金,并根据需要提出使用资金申请,学校组建专门的专家委员会对出资可行性进行论证,根据投资金额进行分级审批。同时学校落实对科研人员的奖励政策,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形成股权收益的90%奖励给科研人员,形成激励科研人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目前,学校以“技术入股+现金入股”方式已组建成果转化企业17家。


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从小切口入手,在操作层面破解科技工作者感受最深的痛点堵点,进一步畅通了成果转化通道,释放了成果转化活力。我们将持续深化“三项改革”,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新模式新经验,推动更多有竞争力、引领性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促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北航是教授和校友创业项目的一大孕育地,在科技投资领域也备受关注,作为北航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您亲自操刀了非常多的校企改革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创业项目,请您讲一讲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最大的难点在哪?单纯的政策鼓励有哪些问题解决不了?给投资人比如说投资北航项目方面一些建议吧。


刘德生:我认为科创团队的难点主要分两方面。一方面,科学家团队对企业管理市场运作不熟悉、不擅长,缺乏相关领域的人才。另一方面,则是对产品本身的市场了解,包括产品的上下游的了解不够充分,有时采用做项目的思维来运作公司,实际上影响了转移转化的效果。


近几年涌现出非常多关注北航项目的投资人和投资机构,我以亲身实践经验建议投资机构扎实了解项目背景并与科学家团队深度融合,才能大幅度提高转化效果。例如,一家学科性公司,作价我们占了15%,技术团队包括现金投资、奖励投资大概占85%,另外,我们还同步给他引进了管理团队和市场团队。三年时间里,该家公司与管理团队、市场团队深度磨合,营收也近亿元,收获了科学家团队的认可。随后我继续跟进,并为其引进一部分投资机构,而其中一家投资机构由于前期的紧密合作,彼此双方又足够的信任,还派遣高管进驻该学科性公司,持续深化合作。目前,该家公司即将迎来第一笔资金,并迅速的成为了北京市的“专精特新”企业,获得了政府部门的关注,未来可期。总的来说,取得如此成功的成果是与管理团队和市场团队的运作密不可分。



高总您好,您本身就是一位科学家,也一直在做着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探索,有很多实战经验。民航是一个比较独立的领域,您认为在民航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存在哪些挑战?又有哪些机会?


高庆吉:很多人都感觉民航是一个比较封闭的领域。最主要原因是民航领域包括飞机在内的很多核心设备体系都源自国外。所以对于民航的运营部门来讲,飞机和配套的设备设施都会从国外引进。例如,飞机的顶升设备,制造顶升设备并不难,但需经飞机原厂家的认可,该审批时间较长,达3-5年,因此在民航飞机领域一直有“卡脖子”的情况。


但从另一面看,这也是挑战与机遇。而且在国产大飞机的投入使用之后,该情况能有所改善并进入新的状态。

如果说飞机是“自家”的,飞机的维护和运营以及机场空管这一系列的设备设施都将会迎来国产化趋势和机遇。所以在民航领域,还应该思考如何提升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生和转化能力。换言之,在国产大飞机的商业化运营之后,我们将面临许多配套设施不是国产化的窘境,以及相关设备设施科技创新深度不够的问题。所以,增强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生能力和保护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成果转化效率,最终形成领域优势,解决卡脖子问题变得至关重要。


因此,首先,我们要打造“一体化”科技孵化链条,着力发挥大学引领创新作用。其次,持续拓宽转化过程中主打的“一站式”策略,让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化、常态化、市场化。另外,国家政策层面,还要思考如何向国家政府机关、国家科技部建言献策,打通“堵”点,将工作做到细致入微。积极举办成果转化赛事、会议、培训等相关专题活动,进行深度且高品质行业交流。



长三角目前是商飞重点打造的供应链产业集群区域,本身也是我国高端制造业和信息业比较密集的区域,有很多项目都愿意去长三角去发展。那么,贵校近年来40多个专利,完成了一个多亿的科技成果转化,这样的成绩是如何实现的?作为一个新的平台,目前重点转化都是哪一类型的科技成果,下一步又有何规划呢?


刘双丽:校企改革结束之后,我们作价了近40个专利,完成了近一个亿的科技成果转化,主要瞄准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复合材料、绿色智能制造技术、机器人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无人机制造与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智能检测等领域重点建立了一批集企业孵化、技术攻关、产品研发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步建设国家级创新技术/工程技术平台,下一步依托这些企业平台高质量建设国家级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面向国家先进制造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需要,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为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与高端装备制造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支撑,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为未来新技术的突破提供源头创新能力。同时,以优势学科为基础,加快国际创新港建设,构建“创新团队+研究院+实验室+创新平台”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模式。



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听到四位的分享。四位嘉宾所在的大学,都是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核心支柱院校。贵校的一个小小改革,就是对行业的一次重大的机遇。


习总书记多次提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四所学校的一系列的深化改革和科创平台建设中,我们就能深刻地感受到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科技创新和硬科技的产业投资,都将迎来一个巨大的机遇期。也希望社会各界的投资机构包括各方面的平台、地方政府,能够积极地与我们这几位领导对接和交流,打通的新的创投模式,取得好合作,再次感谢各位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