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诺航空董事长,博士,副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在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从事飞行控制律设计工作,参与演示验证项目两项。2008年起就职于西北工业大学,于2010 年 4 月晋升为副教授,同年被评选为西北工业大学翱翔之星;2014 年,凭借专业的技术水平和过硬科研实力被评选为陕西省三秦人才。


瑞鹏明德合伙人/投资总监,西安交通大学硕士,曾任职于朝阳永续,海航集团等公司,先后参与投资超晶科技,远航真空,诺贝特,兴航航空,长羽航空等项目,主要关注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领域的早期投资机会。 


空天界:想请您谈谈对航空航天业发展现状的感受

我本身学的是飞行器相关专业,在中航工业也工作了几年,这个行业传统上来讲还是归属于军工,其中最新型的技术也是为军事领域服务。最早的国内民用飞行器应用场景大概是在2007年到2008年诞生,因为核心器件小型化的一些技术发展,如芯片、半导体等技术的成熟,促使整个飞行器从传统的复杂、精密的系统,向更加简洁、轻便的系统转变,这时开始有人尝试把技术融入民用场景实践中。而民用航空的前身也是有通航属性。欧美的通航发展比较早,而国内的通航产业一直没有发展起来,主要原因是依赖于引进国外已有成熟技术的运动飞机、小型飞机,我们所做的只是简单的拼接、组装工作,技术含量不高,同时从业人员也非常有限。但是近年来,借助无人平台技术,民用航空逐渐发展起来,行业内类似于DJI(大疆)这种创新型企业也被作为一个民族企业推到了世界舞台。

在航天这一块,我觉得马斯克研制“猎鹰”火箭给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国内很多人在想:“原来火箭还可以这么玩?”这种精密、复杂的系统,我们以前的认知上都觉得应该是在国家的体系下,一步一步安排去做,从来没人考虑,个人或者几个人一起开始造火箭,没人敢这么想。但在马斯克开辟了这种方向之后,国内很多在航天体制的研究人员借助资金支持进行民用航天火箭的研发。

航空航天产业因为其特殊性,前期资本投入大,发展初期也不会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国内投资市场发展起来后,大家发现既然国外可以做,那国内当然也可以做。正是通过资本力量的进入和政策的开放这两方面的结合,所以才会出现了民用航空、民用航天的大发展,这是我自己认知的整个行业发展的一些背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大量资本的涌入,对行业有好处吗?肯定都是双刃剑,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不好的地方体现在大量的资本涌进后,这个行业会变得很浮躁。在前期的时候,就会有一些乱象,当然从长远来看,有些人肯定是撑不久的。所以当投资者以及制造商经历最早的浮躁期之后,大家逐步趋于理性,更好地认知这个行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还是很有帮助的。

对于航空领域,在小型飞行器上的门槛是不高的,所以在前几年,会有大量的企业去做这个事情。但是有一个要命的问题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匹配,现在还是有差距的。所以导致在想象中觉得这个东西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但实际上这个市场并没有大范围的爆发出来,就是你的产品的形态和能力还没有匹配到用户的具体需求。当然,通过这几年发展这种差异在逐渐的缩小。在部分场景里边,已经可以看到极具规模的一些市场已经初步体现。

所以,以我们从业者角度去看,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就是未来,而且未来必将是成功的。我们对航空航天技术未来在民用场景的应用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我们也希望这个间距期能越来越短。希望相关的技术能尽快的、大范围的普及到行业里边。让所有人或者说普通人能感受到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给普通人带来的生活上、工作上的改变。

空天界:您觉得航空航天业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呼总讲的很好。其实航空航天产业是一个很大产业,也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但是目前从国内整体讲,它同时也是一个后发性的产业,就像我国民品在半导体里遇到的很多困境,在航空航天产业里也会遇到。呼总他们从事的方向可能在全球有一定引领性的航空航天的细分领域。但是就整个航空航天大产业的情况来看,国内不管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还是技术的积累,可能都远远晚于国外,产业起点差了很多。所以,我们航空航天产业从材料到最后形成上下游,这个链条其实是有很多缺位的。原来关注航空航天产业的投资机构,相对来说没那么多,这几年,有很多机构开始来关注这个产业。但是不了解这个产业的人冲进来,可能就会被这个产业比较长的周期弄的很折磨。

这个产业确实需要比较长的发展周期和过程,再加上技术壁垒比较高,对于后来者并不友好。它的参考模式既是市场化的,也是非市场化的,这时候对于参与者在市场和技术驱动的平衡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但从产业整体上来看,我们对这个产业还是充满了信心,所以我们一直的投资布局,也都是围绕这个产业链内的一些企业在进行。


空天界:您为什么会选择创业?为什么会选择当时的技术和市场去切入?现在因诺的产品线布局,又是出于一个什么样的考虑?

我原来一直在学校里面待着,虽然后来在研究所里也待过几年。可能在研究所里工作的几年影响比较大,因为所里干的事都偏工程应用类,而学校里边可能会偏理论一点,所以从所里再回学校里面,做了几年以后会在某个时间点感到迷茫。打算做因诺的时候刚好35岁,其实是很尴尬的一个时间,因为马上要奔40会觉得年龄很大。但其实30多岁还可以干很多事情,就是面临人生的一个抉择。当时自己的兴趣是想做“产学研”融合,也就是偏工程方面的事情,这是最初的一个想法,其实就是想把技术转化为价值。

但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一个组织结构去支撑它,要有一个团队支撑你实现目标。曾经尝试过学校松散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室的组织形式,但总有些差强人意,后来逐步摸索出公司这种更强有力的组织结构,这才有了因诺。我最初很少以商业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是一种纯技术思维,想要把一些技术更好地转化为实际。其实最初问我“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我连商业模式这几个字的内涵都没有具体概念。最初公司在运维的时候想法很简单,就是我是学控制的,那我要做个飞控出来。我们团队里有做图像,那我希望把控制和图像融合起来做一个成果出来。这个东西出来以后,它的商业价值到底是什么?不知道,我就觉得这个东西做出来,一定很牛,就是这种感觉。

对于方向上的选择,其实基于我们前期以技术思维考虑一段时间了以后,东西做出来,去不同场景里应用,看看到底能不能产生价值。最终试了很多场景之后发现,好像不是我们想的那个样子。最初别人给我讲做企业或者做公司技术因素只占30%。我当时说“凭什么只算30%,我觉得非常重要,核心就是技术,怎么会说只占30%呢?”当时的想法就是这样。但是到后来才慢慢去理解这句话,甚至我拿到第一笔钱,别人告诉我“拿钱容易,花钱很难。”我说:“花钱有什么难的?”最后真的是花钱很难。就是当时你的认知不到这个程度,你也没有在市场上经过挫折,别人把你“教训”两次,按在地上摩擦两次,你就有很深刻的认识了。对我们来讲以前完全没有机会接触这种场景,所以对此没有概念,其实我们要是接触过的话,凭着我们这么多年科班体系的培养,通过一些方法论去形成解决办法,这种能力我们是有的。

最初我们就是纯技术思维,尝试了很多场景,做得并不是很好,甚至在2016年年底的时候,进入了一个尴尬的状态,就是钱已经花的差不多了但还没有成型的商业模式。那个时候,对我们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后来我才开始真正的去考虑我们的应用场景是什么?到2017年,在综合各种因素的情况下,我们判断了整体公司的优势到底在哪里,我们因诺的核心技术点到底是什么?最终得出信息和控制这两个方面是我们的核心技术。在这个核心技术支持下,我们要去解决什么问题?可能在很多场景里面都有这个问题。但当时我们还需要考虑:你能想到很多人都能想到,自己当时相较于别的企业体量不够大,没有竞争力,那么为什么你能够去瓜分这个行业市场的利益呢?最后,我们选择了能源、军工以及石油这几个方向。

其实所有人都讲“木桶理论”要补短板,但做创业不是要补短板,而是要把长板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因为我们有军工方面的背景优势,所以最终我们确定了一个大概的方向,但是当时我选择这个方向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而且为了企业可以活下去,我们在这个大方向中涉及的项目都会去接。但这样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有一大堆项目但没有一个核心的方向。后来不断探索,在2019年底才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到2020年底,整个体系才完全成熟。

因为整个体系本身是通过一些零散的点慢慢发展串起来的。所以这几年做的工作,刚好在这个体系里都是有作用的。那么再拿这套体系作为核心,去支撑去梳理行业的时候,整个场景就会慢慢清晰。当然,你现在让我给别人创业提出建议的话,我一定会告诉他想清楚方向,定好产品路线。但实际上真正做的过程中,很难在一开始把这些都想明白。都是在做的过程中,才逐渐的清晰起来。我觉得,如果谁能刚开始在去做一家企业时,就把所有东西都想的很明白,这是件挺难的事。

空天界:因诺的主基地是在哪里呢?现在因诺的整个产品线的布局是什么样的?同时也会提供定制化的场景服务吗?接下来您还会在全国有更多的布局吗?

我们base在西安。核心产品是基于飞行机器人的全无人值守系统。我们也不提无人机,我们叫飞行机器人。它和无人机还是会有一些差异,机器人是加了很多人的属性在里面。我们现在有一些核心的场景,主要还是遵循2017年当时定的两大方向:军工和能源。这两大方向作为基础场景,适当会有一些边缘的扩展。

我们短期内是不可能离开西安的,但从整个公司的发展方向来看,还是需要适当的走出去。尤其是长三角区域的合作机会和发展机会非常多,也有很多从上海周边、南通、无锡、苏州、嘉善、杭州等地过来谈一些合作。但什么时候走出去,以什么方式走出去目前还在考虑中,总而言之考虑公司的发展,还是会走出去的。

空天界:您是怎么看待因诺接下来的发展呢?作为投资人,您当年投资因诺是出于什么考虑,您觉得投资人在航空航天类企业投资的挑战在哪呢?

其实我们和呼总接触时间比较早,2017年就接触过,当时从西工大出来创业的老师比较多。我们当时对于老师怎么样快速地转换身份,转换成一个企业家来决策来运营企业,我们是有很多疑问的。最后决定投资是在2019年。我们当时选择投因诺有几点原因:

第一是呼总他们团队很快就适应了身份转换的过程。原来很多老师从学校出来之后,总是认为我的技术是最好的,技术在创业中应该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但是投身到市场的大潮之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的情况。因为航空航天类的创业者,很多都来自于院校或体制内的一些科研单位,他不像其他领域很多创业者原来就是在实际的企业经营,所以这种身份转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呼总的这个转变确实是超出我们的想象的。我们最开始见的时候,觉得可能只是一个西工大出来的普通技术创业者。但是最后发现,他们这个团队很快就适应了市场化转变的浪潮。在2017年的时候,无人机还比较火热。但到了2018年之后,整个工业无人机的应用这一块,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但呼总的这个团队很快就实现了这种转型,转变到以服务为主的飞行机器人这个领域,不再是原来简单无人机的那种运营模式了。这是我们当时投资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其实是对于因诺未来的看法和我们当时对这个行业的判断。因为消费无人机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那么关于工业无人机该朝着哪个方向去发展,当时其实大家有很多争议。我觉得呼总他们整体的判断,和我们的看法是很相似的。飞行机器人尤其是无人系统,它可能不仅是一个信息采集的平台,更重要的还是基于飞行机器人背后的一系列的基于信息和数据做决策,服务人们实际市场需求的这种能力。呼总他们基于前端硬件领域的一些优势,直接拓展到了后端软件的开发上面,把软硬一体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化程度。这样它既有前端的更好的采集能力,同时也有基于后端的,不再是一个半自动服务而是一个全自动的服务。实现全自动之后,服务场景是大幅扩展的,因为半自动化,始终需要有人去操作,无法精准实现无人系统全自动、全生态的服务体系。所以我们看到,除了最早的能源之外,可能在救灾等其他的一些领域,它的使用场景出现了一个大幅的扩展。关于因诺未来,我觉得他们基于现在的飞行机器人、无人机场,以及后端完善的一体化信息处理平台模式,未来肯定是会有更多的无人应用场景。对于这一点,我们也是很有信心的。

空天界:因诺现在还有融资计划吗?按照轮次和估值方面来讲的话,现在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因诺目前处在B+阶段。这几年的业绩情况还可以,但是现在这个行业,我个人觉得还要再拼一个技术迭代的速度。因为对于这种靠脑力,而不是靠传统的规模化盈利企业来讲,产品迭代速度决定着企业的生命力。我们以前也看到在C端的平台下,大疆如何半年迭代一款产品去甩开别的竞争者。对于To B 这个场景,其实也会强调技术创新的能力去带动产品体系的更新、整个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所以我们现在也在不断的去做技术迭代以及更新过程。在技术迭代上需要做持续的研发投入,产品的形态也需要更迭,与此同时还要尝试产品的应用场景的边界到底在哪,甚至可能会在规模化运维上带来在生产制造上的改变。

空天界:现在工业无人机竞争这么激烈,为什么您会有这么多订单呢?因诺是哪里被市场认可了?

刚才其实建华也提到了,无人机的出现已经很久了。无人机这个系统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它最早其实是一个遥控式的平台去做。包括我们阅兵的时候会看到很多无人平台基本都是这个模式。它是一个自动控制的东西,就是后边给指令,前方执行就好,甚至程序设定好执行就可以。它是没有任何感知和思维的就是一个单一的平台。我们一直在思考的就是这个问题:这么多厂家在生产这个东西,凭什么要用你的东西?用户买什么呢?我们坚决不要去做大量同质化竞争,不能只拼价格,我们一定要找到我们高溢价的一些点在哪。刚才也讲了,我们的价值在于信息控制,所以我们会在现有的平台上拓展两个维度的能力。

第一个,全栈的能力。飞行机器人也只是一个平台而已,只要能采集到信息数据就行,把信息采集到之后要怎样解决问题还需要后端系统的支持,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所以后端系统问题的解决相对更重要。就像去医院做检查一样,不会检查完就离开,而是要给医生看检查报告,要知道检查结果。我们做这个系统也是一样的,前面就是化验、采数,数据采集到了我们会有一套系统告诉您哪里出问题了。也就是说不仅仅要做好平台,更要解决行业痛点,进行维度的提升。To C靠运营,To B就一定要去解决行业问题,很多用户根本不考虑飞机要用什么,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解决问题就是把“病”看好还要少花钱,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是做飞行机器人不仅仅是做无人机,如果你只提无人机这个概念是打不通的,要在维度上进行全面的提升。

第二个是平台的一些操作。我们发现在整个无人系统运用过程中,是一个复杂的操作过程。很多人去买无人机甚至买个玩具,刚开始第一次飞都会有些压力。在很多场景下,设备操作的复杂性也会影响设备的普及。所以我们在干的一件事情就是,怎样让它自行运行,不需要人的过多介入。我们做灵石无人机场就是想让用户发现:“我什么都不用干了,我只要点点鼠标就可以了。”现在国内在这方面做的好的,和我们有明确竞争的就一家。它比我们早做3年,但是它的系统还不完整。这个场景在我看来其他人目前还做不好,这也就体现出了我们高溢价的能力。

不去跟其他企业拼价格,做一些高溢价的事情,同时还体现出很高的技术含量。让别人一想到这个方向就会想到因诺。比如说无人机多机编队飞行控制系统的技术在学术圈也是比较超前的,我们的学术背景可以有助于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工程化,这就是我们的不同。我们要发挥自己特有的东西,把自己的优势极限的放大,来获得高溢价的一些价值。我们的优势点不是在渠道上,而是在产品上。在没有其他优势的情况下,只有把产品做到最好,就会有人主动找过来。

空天界:您接下来的市场布局规划是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去深挖吗?

这个方向目前我们看到了优势,它的市场空白非常大。我们从今年开始拓展到一些智慧城市管理的场景,也已经在好几个城市有了试点。现在的问题是,怎样让它更大范围的部署起来,再结合智慧空基机器系统,让它更大范围的被应用起来。3月份我们做了深圳一个区的试点,一个区完整部署完需要28套设备。我们一套设备大概在100万左右,意味着这一个订单就有近3000万。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快速迭代,让产品更好用,让你的竞争者跟不上你的速度,从而快速的占据这个市场。

空天界:您当时为什么会选择跟瑞鹏合作?您想选择什么样的投资机构成为未来的合作伙伴?

我认为在不同的时期应该选择不同的合作伙伴,根据自己当下的诉求,来决定自己选择什么样的合作对象。现阶段,我们去考虑,可能产投背景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但在当时除了资金支持之外,对行业的认知也要能够达到一致。

比较巧合的是史总他们团队里的一个成员是我师弟,好多年没见了,因为都是这个背景出来的,首先沟通会很通畅。做投资的人和做企业的人应该是一起来做一些事情。但这个过程中,我们最害怕的就是对一些小的事情认知上不一致。因为我毕竟在这个行业待了很多年,我不会乱讲,你需要认同我。但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差异化的东西,那就会约束我们的一些行为。当时跟瑞鹏谈,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大家都是做航空和军工出身的,在很多点上大家的想法是一致的,我觉得这就很棒了。

在我们能相互认同和理解的基础上,再来说你是否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资源,我们是否能够共同发展。现在这个社会,信息已经很发达,连接已经不是太难的事情了。其实投资人起到的就是一个连接的作用,在不同的时间,他的作用会显现的不一样。在前期,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投资人要有耐心,让我去发展这个行业。我记得有一次遇到一个投资人过来说我给你多少钱,你能挣多少钱?这个概念是不对的,做军工或者做航空航天,不是说钱一过来扩大生产规模,就能多挣钱。所以前期来讲要有足够的耐心,能够理解这个行业。到后期来讲,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要去考虑纯财务投资,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背景的一些资源促使这个企业更大的发展。所以需要分阶段,针对不同的阶段考虑对投资机构的不同诉求,然后决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合作伙伴。促使你更好的越过这个阶段走到下一个阶段。

空天界:有没有什么小技巧可以分享,比如说怎么去从细节上看一个机构适不适合你呢?

我觉得聊天是能解决很多问题的。起码你能看出这个人看待一些问题的思路和方式,也可以给他抛出一些问题,看他是怎么来理解这些东西的。 

空天界:那对于其他同行或者从院校、科研机构出来现在要做早期融资的企业,您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价值点,而且这个价值点应该更多地立足于商业,除非你的技术具有垄断性,其实打动投资人最重要的就是理念。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我搞定我第一笔投资时候,让这个人认同我,我只花了5分钟。我跟我的天使第一次面,他问了我一个问题,我回答了他,然后我们出去又聊了两句,这个事情就搞定了,我记得我和他第一次碰到是在深圳蛇口,他问我一句话:“你是干啥的?”。我说:“我是做飞行机器人的。”他把我肩膀一拍说:“哥们,出来聊两句”。他问:“你以前是干啥的?”我说了我以前是干什么的。然后他把我肩膀一拍说:“行了,你的事我知道了,你的钱我来负责搞定。”然后一个礼拜以后,他就给我投了100万,之后他的基金给我投了1200万。这是我做的第一笔融资。我觉得和投资人一定要有一些共同点,而且不同类型的投资人看重的点是不一样的。我觉得没必要为了迎合投资人而去改变,应该要坚持自己,你一定能找到一个匹配你的,认同你理念的人进入这个企业。 

空天界:这是我听过最快速的融资故事,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这位天使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他是一个研投型的机构,而不是别人给他推BP ,然后他再针对这个公司进行考察。他习惯性的先看一个行业,再针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梳理他自己的一套逻辑。逻辑成型以后,他再在行业里面去找合适他想法的人、企业。

在投我们之前,他已经看了无人机行业三年了,他觉得未来的无人机应该是一个带有机器人属性的一个平台,而不是没有延展的、想法简单的无人机。所以他找了3年,和我交谈之后,我就说在了他最想要的点上,再次了解到我的背景之后,他就确定要来投资。我认为你只要有闪光的一些地方,一定会有人过来挖掘你的价值。

空天界:您看到因诺这些年有什么变化吗?您觉得因诺现在的这个方向是和您当年投资的时候的预期一样吗?

其实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像西安也有很多科技成果转化的东西,技术水平也很高,但转化成商业之后总有很多差强人意的地方。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团队这个影响因素是很关键的,我觉得呼总这个团队是韧性和激情同时存在,而且能够维持很长时间。在社会中,一般有韧性的很难有激情,有激情的在社会的毒打下又很难持久。但呼总他们团队能够在这个行业经历困难之后还能坚持很长时间,并且对于新的方向,新的探索,新的业务,以及新的投资人始终充满期待,这也是他们团队能发展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空天界:目前瑞鹏明德基金规模大概是什么样?您投的领域都有哪些?

我们现在总共有六七支基金,规模20多个亿。我们相对比较专注,因为大本营在西安,所以主要还是围绕西安本地的资源来进行发展。我们主要关注的领域是新材料、高端装备和航空军工。我们最开始打算投资军工,但后来发现我们投资的军工企业80%多都是和航空航天相关的,在这80%多当中又有一大半是关于军工材料的。其实军工是一个比较大的一个版块,后来发现在整个军工里面,壁垒最高,最有价值量的往往就是航空类的企业。航空类企业中最核心的就是航空材料类企业。因为商业航天的商业模式相对来说是没有那么明了,大家现在做的东西很多,但是真正能够落实到公司的一个正常经营上来讲的话,能够兑现的东西又有多少。我们其实是比较关注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的。但作为航空产业来讲,航空产业的商业模式是比较成熟的。所以目前,我们所关注的还是新材料、高端装备以及航空军工这几个重点方向。

空天界:您觉得瑞鹏对创业者来说最大的价值和优势是什么?

首先能够懂创业者很重要,我们合伙人中有很多人都是从实业企业出来的,比较懂实业的运作模式。我们投资的企业偏制造业多一些,制造业是有自己的规律和路径的,不同于其他产业,制造业的成倍增长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要增长就要有更多的厂房,更多的设备以及更多的一线操作人员等等,这些都对公司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时时刻刻要求自己:

第一从实业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我们所投资的企业。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能够理解所投资企业的处境和它们面临的一些困境,也能够在这些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

第二要懂这个行业,大家要能在一个频率上对话。在这个行业所积累的东西会让我们与创业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会更顺畅。

第三,提供资源整合和服务的机会。因为我们投资的企业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很大的闭环,是一个完善的产业链,这些企业彼此之间其实可以通过共同的股东建立起来很多业务的联系。所以会有一些行业内很不错的企业愿意与我们进行交流探讨。

空天界:您的机构很少宣传,会持续发现项目是因为深挖这个领域,给企业做一些投前、投后的服务是吗?

对,你讲的没错,其实就是需要从他们的角度来出发,需要理解创业者,理解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再有就是懂行业,能给他们提供资源整合和服务。我们总体上是较少干预企业的正常运营的。我们经常说,我们只是坐车的,不是拉车的,拉车还是要靠企业家来推动。因为我们投资的领域相对来说偏小众一些,所以平时可能也没有太多的宣传。但其实、所投的企业都是比较不错的,行业内的口碑是不错的。

空天界:您觉得目前在很多技术的军转民过程中,企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在你的投资案例里,有哪些“坑”是您觉得比较普遍的问题,需要大家提前注意的吗?

其实军转民是一个挺难的事。刚开始我们理解军民融合的时候,也觉得从军用技术转到民用技术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应该是一个降维打击。后来发现完全不是,军品和民品是两种思路,就像两条平行的线,在思维模式上有很大的差别。民品转军品的相对适应度其实更高一些,军品转民品会遇到很多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点:


首先,军品不太关注成本,但民品是非常关注成本的;


其次,军品不太在意规格,往往更关注实用性,但是民品会考虑到性能及便利性等等方面,所以这两者的设计思路方面会存在一些差异;


最后,军品的客户是相对比较固定的模式,有点像特许经营权的这种模式,也就是说企业在进入之后,一般不太容易会受到其他竞争者的冲击,但民品领域是完全不同的,企业需要持续的竞争力,周围随时都充满着竞争者。


除此之外,军品和民品还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所以在军民融合的过程中,要把军用的一些技术转化出来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这不仅仅有技术上的问题,还有市场上的问题。


空天界:瑞鹏一般偏好的投资阶段是什么?您对早期企业融资以及企业定位上有什么建议吗?

我们整体上还是比较偏早中期的投资相对多一点。因为现在关注这个领域成熟期企业的投资机构已经非常多了,尤其有很多有产业背景的机构。其实到了产业发展后期,企业也希望找一些产业投资机构,那等到最后就只有抢份额了,丧失了投资的意义。再有这个行业一旦他跟踪或者研发的东西能够获得量产定型,他的商业模式就会比较清楚,大家都能看得懂了。所以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在这些企业的价值被市场充分挖掘以前,去了解到这个企业的价值在哪,然后参与进去。

空天界:您的机构是如何发现这些早中期项目呢?

一方面,围绕产业链去发先现。航空领域的边界相对比较固定,在这个圈子里的人相对也是比较固定的。企业要想在这个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我们在这个行业内投资时间比较长,在这期间积累了很多行业资源,这些资源都会给我们提供一些投资机会。

另外一方面,我们目前也在做自上而下的分解,不再是碰到某个企业之后再判断,而是围绕每个小部件、产业链的每个小环节去找对应的有潜力的企业。

空天界:您对想要获得融资的早期企业有什么建议呢?

我们见过很多企业,还是希望企业能展现最真实的自我。我们一直在这个行业发展对产业链比较了解,如果说企业有一些包装,我们其实也很容易通过产业链的情况了解到。所以我们还是希望企业能够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地去探讨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机会。如果说我认为你在这个产业链上卡点卡的非常好,其实我们是比较珍惜这样的机会的。

空天界:那您对于早期项目在融资方面有些什么建议吗?

我们最早的基金是2013年新兴产业创投计划支持的,我们是其中唯一一个投资航空方向的基金,当时投资的一批企业很多都有1亿以下的估值,但现在关注这个领域的投资机构越来越多,这种机会很难再找到了。但我认为创始人还是要对自己的企业有一个合理的预期。这个领域最大的障碍和挑战就是时间周期问题,没有办法准确预计时间周期,这与其他很多行业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下游的客户,受政策等各方面的影响相对比较集中,所以很难判断需要多长的一个周期和时间段。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创始人对自己企业的估值有了合理的预期,后面就可以理性地进行调整,这样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空天界:您说航空的最大问题就是项目的周期不好控制,那您会建议这些企业打开一些其他市场,去填补主业的收益吗?

我认为从实际操作的情况来看会比较难。

第一就是刚才所说的航空行业和其他行业思维方式还是存在很大差别。举例来说,比如航空里面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航空内饰,我们看汽车内饰、高铁内饰都是内饰,那为什么做航空内饰利润率更高呢?航空内饰比如说材料的阻燃,在这个方面就有很多认证是需要去做的,在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等方面都是有很多要求的。但如果是做汽车内饰,可能考虑更多的是舒适性等方面的问题,就是说考虑的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说做航空的企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就去做民用内饰,到最后你就会发现这要求你在思维上有一个很大的一个转变。

第二,跟市场定位也有一定关系,航空的很多技术要求、指标、交货周期跟民品有很大差别,所需要的资源也不一样。所以,转变之后,企业投入的精力,以及资源分配和经济分配、能源分配等都会受到影响。我们把它定位为思维上的差别,因为你要干的每个领域都有竞争者,不是那么容易进入的,打开其他市场不一定会获得收益,反而可能会顾此失彼。

空天界:未来无人机产业链的投资机会在哪里?如果要从这个产业链上找价值点,您觉得这个赛道上还有哪里有机会呢?

无人机方面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反而比较关注给无人机提供动力的企业。因为我们看不管是美国的“捕食者”还是“全球鹰”,都会发现我们在飞控或者新的机型的气动设计上已经有很大进步。我们的无人机除了工业级的,大多数都集中在很狭窄的一个竞争赛道内,很难突破,主要是因为无人机的动力系统同质性很强,大家用的都比较落后。所以现在我们会更关注为无人机配套的、小型航发这些方面。

空天界:那接下来的短周期比如说1 - 3年,瑞鹏的投资方向在哪里?


我们总体上没有太大的改变,这个产业是一个周期很长的产业。所以还是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很关注民航产业链。比如ARJ21,这两年已经能稳定地生产了, C919也步入批量生产的过程中。尤其如果是C919能够正常批量生产,一些全国产化版本也在考虑之中。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产业机会,因为这个产业链所能带来想象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所以我们很关注民机这个产业链。

第二是材料,这个产业对后发竞争者非常不友好,给后来者犯错的机会也很少。美国最开始做大飞机也出过很多事故,很多设计思路也都是通过这些经验教训得来的,但对于后来者这样的错误是不能再犯的。不能说再通过事故去总结经验,所以这就造成在材料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瑕疵。对于航空来讲,其实居于核心地位的还是材料,尤其是冶金工艺的进步。我们的很多东西实际的使用寿命和国外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些差距背后也意味着投资机会,所以我们会长期关注材料领域,包括钛合金、铝合金、高温合金、复合材料等,我们也相信在这个领域会存在有潜力的企业。

第三就是航发的供应链,航发是我们这两年非常关心的一个方面,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民品看芯片,军品看航发。航发的发展,对于整个航空工业的进步有着非常显著的意义。在这个领域,我们也投资了很多企业。

第四就是围绕一些核心的关键器件、部件去寻找一些投资机会。

空天界: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我们瑞鹏明德的投资理念吗?

明德顺道,胜己成人。明德顺道是说一定要去认知事物发展的规律到底是什么,然后去顺应规律,不要和规律对着干。胜己成人是说在这个过程中,战胜自己的心性执念,成就自己也成就别人。

空天界:那您还有什么要对创业者说的吗?

我觉得航空产业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虽然我国在航空产业与国外还存在很大差距,但差距也是机会,对于这个领域内很多创业者来说,需要激情、韧性和时间。



西安瑞鹏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聚集于先进制造等国家核心科技资产的投资,旗下管理基金由国家及省市区投资平台、盈富泰克等国家级母基金出资,管理规模超过 20 亿。在材料,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进行了重点布局,已投项目包括三角防务,鑫垚陶瓷,佳力奇、兴航航空、莱特光电等。



因诺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赋能产业数字化升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科院、国家财政部、省金控投资入股,年研发投入经费超过 5000 万元,年营收过亿。创始人团队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核心团队均为 985 博士毕业。公司以自主研发的“无人机+无人机场+后台软件”产品为定位,致力于能源巡检、智慧城市、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数字化改造升级,开创了“行业+科技”的新局面。自因诺科技成立至今,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清科最有投资价值初创企业新芽榜 50 强、陕西省中小企业创新研发中心、陕西省专精特新企业、西安市小巨人培育企业、西安市高新区独角兽培育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优秀硬科技企业 、2020 西安未来之星 TOP100。



市场分析

2020年,我国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约达273亿元。随着工业无人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各行各业对无人机应用需求的提升,工业无人机应用领域将更加深化、细化,应用领域将不断扩大。

目前,工业无人机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能源巡检、应急救援、城市管理、航空摄影、水利应用、农药喷洒、航空测绘、国土资源、旅游业、管线巡查、医疗业、海事监察、农业林业、物流运输、交通管制、气象监测、反恐防暴等。

截止2020年,全球光伏装机量约700GW,国内光伏装机量约 200GW,随着存量电站的增多及运营年限的增长,光伏电站逐渐由建设向运维过度。电站年均需进行红外巡检不少于4 次,全球年均巡检体量2800GW,红外巡检年市场规模约84亿,且每年新增装机约100GW,年市场规模增加12亿。

巡检将会带动无人机、载荷相机、智能巡检平台,数字化电站建设等周边产品的应用,平均每60MW电站会配备一套系统,一套系统价值约100万,该部分市场容量总计约120亿,且每年新增市场容量约17亿。巡检平台中的无人机、无人机载荷及无人机电池等为消耗品,平均使用寿命周期为3年,单套系统成本约17万,每年产生的市场容量约7亿。

行业前景

近年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无人机研制领域原有的竞争格局渐被打破,市场格局正处于巨变和重塑的过程中。粗略统计国内当前至少有40余家企业和科研院校生产或正在研制无人机产品。根据类型不同,大致可划分为军工集团、科研院校和民营企业三个阵营。

工业级无人机(专业级)市场,由于无人机更能胜任“3D”环境下的工作任务(“3D”即Dull枯燥的、Dirty肮脏的、Dangerous危险的),“无人机+”的潜力不断被挖掘,市场对无人机产品在工业应用领域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行业需求呈现井喷趋势。

随着我国无人机政策的落地,无人机行业野蛮生长的态势将被遏制,而进入到健康生长模式的无人机产业将迎来黄金的发展时期,尤其是开发仍在深入的工业无人机领域,将迎来行业规模的大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