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项目简介


 北京宇航推进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宇航推进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8月28日,是中国第一家全品种商业航天发动机公司,致力于打造高可靠、低成本、高效率的航天动力解决方案,助推中国航天产业大发展。
公司技术骨干在航天国家队专注航天发动机研制近二十年,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人员精炼,专业齐整。公司具备商业航天动力领域最全面的产品线,包括:1.沧龙系列火箭发动机;2.天隼系列姿轨控发动机,3.航天动力成果转化产品。公司成立三年来,得到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投资机构大力支持,先后获评中关村高新企业、国家高新企业等数十个证书奖项,圆满完成三轮超亿元投资,有2款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研发接近尾声,6款姿轨控发动机成功点火试车,3项民用产品初步成型,并与众多体制内外火箭卫星总体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多家上市公司在航天动力科技成果转化上达成战略合作。 


 沧龙发动机:大推力深变推液体火箭发动机 



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是当前商业航天发展的刚需痛点,宇航推进顺应时代需求,凝聚团队二十年经验,打造沧龙系列火箭发动机。
沧龙发动机是以液氧甲烷为推进剂的双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环保、可回收、低成本,契合国际商业航天液体火箭发展的主流趋势。
沧龙发动机规划三个基本型:


1.地面推力70吨(真空推力85吨)沧龙1号;

2.真空推力10吨沧龙2号;

3.真空推力2.5吨沧龙3号;

分别面向液体火箭一级、二级和上面级动力的需求。



基于上述三个基本型号,根据总体单位需要,可构建多种动力构型,满足大部分商业火箭从几十吨到数百吨的推力需求。
沧龙发动机从规划立项、方案设计、零部件生产、整机装配、冷热试验等全过程,吸收借鉴国内外经验,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稳健创新,大幅缩短研制时间,降低研制成本,形成了四十多项专利,具有极高的综合性价比,将为中国商业航天大幅降低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澎湃动力。


路演回顾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我是北京宇航推进邓智勇,现在向大家汇报一下公司的基本情况。
技术路线上,我们的火箭发动机选择的是目前国际上最受推崇的液氧甲烷路线。
我们的团队来自于航天国家队唯一专注液氧甲烷研制的队伍,在商业航天领域人才团队独一无二,研发成果居于全球领先。当下全球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实现整机试车成功的公司一共有五家,分别是美国的Space X、Blue Origin、中国的蓝箭航天、九州云箭,和我们宇航推进。在国内的三家公司中,宇航推进研发效率最高,因为我们用时最短、投入最少,研发进度追平先行者。
九州云箭比我们早一年成立,蓝箭比我们早三年。从投入上来看,我们大概是同行的1/2和1/6,但我们的研发进度目前与同行相当,并且我们还拥有最全的产品线。除火箭发动机之外,我们的姿轨控发动机、民用产业等三个方向均有产品成型。市场积累方面,我们也是唯一与体制内XX火箭签署十年战略合作协议的商业动力公司。
1. 团队介绍
宇航推进成立于2018年8月,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一、全球领先的航天动力产业集团,做太空经济的助推者、开拓者和引领者。
宇航推进四位联合创始人在体制内均有20年以上的资深经历。王明哲董事长曾相继在航天科技六院、五院、一院工作,是航天一院最高奖“长征奖”的获得者;郭利明总经理兼任姿轨控发动机的CTO,是国内姿轨控领域的翘楚;刘业奎副总经理专业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工作,是体制内专门研制液氧甲烷发动机的9室主任;李文鹏副总经理在生产和试验领域具有深厚的经验和资源。
宇航推进团队,专业齐整、工程经验深厚、团队长期磨合,二十年深厚友谊,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执行力,短短几年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目前,我们已经申请了40多项专利,是商业航天领域拥有发动机专利最多的公司,侧面验证了宇航推进的技术实力。
目前,国际上都把液氧甲烷作为商业运载火箭主流的发展方向,包括Space X、Blue Origin、欧空局及俄罗斯都以此为方向。2019年,我国也把液氧甲烷列入工信部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是商业航天发动机里唯一的支持方向。
2. 市场分析
根据静态市场测算,未来十年,国内市场约为1875亿至5000亿人民币,海外市场约为630亿至1683亿美元。
基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我们规划了三条产品线:火箭发动机、姿轨控发动机和民用装备三大产业。
火箭发动机我们拥有沧龙一二三号。“沧龙一号”地面推力可达70吨,真空推力85吨,变推能力目前国内最强,最低可调至30%,最高调到115%,未来还可进一步下探到20%,甚至15%。"沧龙一号"2021年已经在101所实现了整机试车成功。“沧龙二号”正预备进行副系统和整机试车。姿轨控发动机也已拥有六个型号产品,均成功点火试车。
民用装备方面,我们和军工上市公司泰豪科技合作新型军用电源,这个产品是直接对标美军的产品,未来的市场规模将在10个亿以上。与此同时,我们将发动机的高效传热技术转化到新能源领域,给加氢站做微通道的换热器,并与潍柴动力合作换热模块。将来,我们还会面向石油化工领域做相关特种低温泵阀类产品。
总体的战略规划上,我们沿着“承继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方向展开。目前,第一代产品基本上已经成型,接下来我们会不断地优化迭代,甚至对标马斯克的“猛禽”发动机,240吨的发动机也在规划之中。根据行业发展,未来我们还会开拓通用的空间动力平台。


评委提问&点评


Q

发动机验证试验到哪个阶段?70吨的发动机与哪些下游客户在做联合试验?

邓智勇:“沧龙一号"已于去年10月份实现了整机试车成功,目前进入系统级验证阶段。"沧龙二号"正准备做副系统的试车,预计今年年内可以做整机试车。市场方面,我们与体制内外多家火箭和卫星总体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包括体制内的XX火箭,体制外的华羿鸿达、星途探索、东方空间、千乘探索、微纳星空、天仪研究院等等。

Q

技术进行商业化,是否影响体制内技术的使用?

邓智勇:在过往的航天体制内,不在乎重复使用,液氧甲烷技术不是主流技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15年国家鼓励商业航天后,商业航天的逻辑与体制内完全不一样,追求重复使用,从而大幅降低成本,此时液氧甲烷优势凸显。所以商业航天普遍将液氧甲烷作为主流方向。甚至今年的航天日,龙乐豪院士在北理工的讲座上也表示,中国最新的长9火箭方案也要用液氧甲烷。我们通过商业模式组织研制,突破液氧甲烷大发动机技术,将大力促进商业火箭发展,对于体制内任务,也是强有力的补充。

Q

A轮的融资投前15亿,计划再融1.5到2个亿,那么公司未来的市场回报大约是多少?

邓智勇:宇航推进的估值,在商业航天领域是一个价值洼地。比如说与我们同样拥有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的蓝X公司,目前的估值大概160亿左右。如果按发动机占火箭整体成本的40%至60%计算,我们应该在六七十亿是比较合理的。


而且,我们还拥有许多民用板块,都已有第一代产品出来,很快投向市场,所以我们的商业闭环会比同行更快,比如微通道换热器,在新能源领域会有很多应用场景,包括氢能、储能。再比如军用电源方面,我们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承接此项研制任务的公司,此项目2020年已列入陆军采购目录,根据部队的需求,一旦大规模列装,产值至少是10亿以上。

本文根据嘉宾在【第六届中国航空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上的发言整理、删减。(查看更多完整视频请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