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硕士、高级工程师、北京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曾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卫星主任设计师。


长期从事卫星总体设计,卫星综合电子设计。2017年参与创建商业卫星制造公司-微纳星空,总体负责公司MN10和MN50卫星平台研制,公司创新和研发工作。致力于建立以卫星制造为核心的卫星系统技术解决方案的国际一流公司。



梅花创投董事总经理、活跃的天使投资人、前安芙兰资本投资人、北京新四板常态化评委。多年的早期投资经验,投资了过百家初创期企业,其中包括赤子城科技(09911)、天立泰、聚玻网、佳先股份(430489)、星河动力、微纳星空、有书、集餐厨等一批发展迅速的明星项目。在航空航天、产业升级、智能制造、新材料、新零售等领域都有大量投资案例的积累和深入的产业见解;常年深耕科技成果的产业孵化,同时在帮助早期企业融资、股权结构设计、商业战略决策,核心团队搭建等方面也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资源。


空天界:今天我们对话的第一个问题,您为什么会选择创业呢?

我们在商业航天领域创业的肯定是在国家政策上鼓励商业航天发展大的机遇和背景下,特别是在2015年开始,国家从政策上陆续出台了多个鼓励商业航天发展的文件,特别是民营资本允许进入到商业航天的领域。我们这些原来在体制内从事传统航天的人,感觉有一个机会通过商业航天的模式,做一点事情,以另外一种形式推动中国航天的发展。希望在不久,中国也能够出现一批像美国太空探索、蓝色起源一样体量和伟大的商业航天企业。

微纳星空就是在这样的机遇和背景下成立的。对于我个人来讲,在商业航天领域创业,可以有两个关键词概括,顺其自然和有意为之。本身在北航学习航天相关的专业,也参与过一些APSCO国际合作的小卫星项目,当时感觉到小卫星的商业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后来也很幸运的来到航天五院参加工作。航天五院是卫星、飞船等航天器的国家队。当时也是不断的积累和学习,后来就在合适的机会参与创建了微纳星空。

空天界:微纳星空目前在做什么呢?

商业航天的转折点是在2015年,也可以说是航天这个行业的开放。我认为很像七八十年代的一些行业,像当时的商品经济的开放一样,只不过我们这个行业的开放时间晚了一些。但也正是这样,是我们的机遇,可以通过商业航天的模式,做一点事情同样可以推动中国航天的发展。商业航天也是中国航天的一部分,虽然说现在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但未来发展可期。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商业航天作为目前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也是参考美国多年的商业航天发展经验,就像2000年左右的新浪、网易等把美国的互联网模式引入到中国一样,商业航天在中国也会同样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微纳星空是一个以卫星制造业务为核心的整星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主要从事卫星系统论证、卫星的研发和制造的服务,拥有自主研发卫星平台和核心部组件产品,拥有卫星的总装集成和系统测试能力。

空天界:您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微纳星空在产业链的哪一个环节,它的重要性、商业价值、未来空间在哪?


微纳星空定位在卫星制造,是卫星应用的上游、火箭的下游产业,是推动航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卫星研制单位,按照模块化设计思路,已形成10公斤级、50公斤级、100公斤级、200公斤级、500公斤级和1000公斤卫星平台系列,具备高精度、高自主、低成本、长寿命特点,广泛适用于窄带低功耗通信、宽带互联网卫星通信、中高分辨率光学遥感、高光谱红外遥感、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和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等领域。

截至目前,北京微纳空科技有限公司研制近二十颗卫星,已成功发射9颗卫星,涵盖了10~500kg级卫星,包含微纳一号、星时代、国智恒等遥感卫星,Ka通信卫星和央视加油向未来节目科学实验卫星。另外给用户商业定制的两颗亚米级遥感卫星、两颗大气监测卫星、两颗海南一号商业遥感卫星,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和高分辨率SAR卫星多颗卫星预计2021年底发射。

为什么要提从10公斤到1吨?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卫星的需求在不断地爆发,特别像国外的星链和一网卫星,他们大部分都在200公斤量级左右。在国内外,50到500公斤左右量级的卫星具有非常强的商业化价值,因为它的成本相对可控,在轨寿命又有保障,基本可以维持在5—7年,是一个非常适用于商业化推广的重要平台。所以微纳星空也针对性的在50公斤到500公斤量级上不断创新和研发,让卫星回归它作为商品的本质。传统卫星是定制化产品,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时间、成本,这样做出来的卫星固然可靠,但是成本也比较高。未来随着需求的增加,卫星的生产模式肯定要进入批量化和流水线,通过高标准的生产体系和高质量的管理流程的流水线下生产出来的卫星同样可以保障可靠性,成本会很大降低。

微纳星空也将始终专注在卫星制造领域,不断研发和创新,不断迭代,给用户创造更好用、更易用和更加可靠的卫星产品。

空天界:您能分享一下您投资航天领域的初心是什么吗?


说实话,我们投资人容纳不了太多的理想或者说是情怀。当然,我本人对航天是非常感兴趣的,因为我父亲就是做卫星的航天工程师。我投航天有几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我觉得时间点到了,2016年看商业航天的时候,我觉得时间点还没到,因为国内的军民融合政策,包括体制内对民营航天的支持,还没有那么大的政策倾斜的力度。另外很多资本对这个事都没有深刻的认知。我问了一圈,很多人觉得这个事民营公司可能做不了,所以那个时候就谨慎了。到2018年,安芙兰去关注微纳星空,包括后来我们投星河动力,都是觉得时间点到了,而且觉得这个产业本身有比较高的技术壁垒,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投资,并且包括后来科创板也开市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这个市场容量是足够的。 

第二:赛道很长,无论是做卫星还是做火箭,它的赛道都非常长,就是企业可能以后能够成长成一个几百亿规模的企业,值得机构去不断加注。

第三:退出路径是很清晰的,现在的企业不一定要像以前企业一样,需要产生大额的营收,科创板的政策还是比较宽松的,主要是因为这些原因。当然还有个附带的原因是我觉得大部分航天企业的创业者,属于行业特性,他们大多属于很靠谱的。我认为每个行业的深耕者都会带上本行业的特色:比如说医生的话,就有很好的卫生习惯;老师的话,讲课就很好。我觉得做航天的人,大部分人是非常严谨的,因为航天是一个很非常精密的系统工程。

空天界:您现在觉得到这个时间点投资这个产业,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

从投资人的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有两点: 

第一,从整个订单的层面上来讲,我还是希望体制内能够给出更多的政策上面的倾斜,比如说一些招投标,包括一些支持,这个支持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这些航天企业,尽管它融了再多的资,但是可能和国营单位和体制内的单位比起来,都是很少的。所以,如果非要卡一些资产的指标,甚至是去比拼以前的一些业绩的话,那这些民营航天企业是很难拿到一些体制内的订单。但是并不能讲,这些企业就没有实力,所以我觉得还是要给他更多的试错的空间,包括一些支持。这个我觉得就是NASA对于 SPACE X 的支持,其实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我觉得我们还是希望体制内能给更多这样的支持。 

第二,我觉得从资本来讲,得需要形成一个产业链,或者是叫接棒机制。因为我们国内的资本,大多数私募股权基金的周期是 7 - 8 年。那么 7 - 8 年整个基金的生存周期之内,很多航天企业都很难做出一个大额的营收,很难完成一个创业公司到百亿企业的转变的。因为它有一个较长周期的研发过程,而且我刚才提到研发的赛道非常长,它可以去做很多方向的研发。如果资本一定是要去逐利的话,它一定会要求这些企业去盈利、要求有一个很好的财务报表的话,可能会耽误我们整个行业,甚至整个国家在这个航天方面的一个科研的进展。我觉得我们应该向支持芯片那样的去支持整个民营航天的发展。包括我们资本也是一样。 

空天界:您从企业的角度觉得商业航天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


我们已经看到国家从2015年开始不断推出一系列鼓励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也不断开放一些课题或项目让民营企业参与进来。


我个人认为国内商业航天企业近几年面临最大的挑战是自己的产品是否足够有竞争力,是否能够在未来的商业航天竞争大洗牌后保证活着。当国家的政策开放程度更大的时候,民营的商业航天企业是否能够和国有航天企业竞争中分一杯羹,商业火箭能否有能力承担国家发射任务,商业卫星能够快速响应满足国家的应用需求,商业太空旅游能够快速的到来等等。



空天界:微纳星空在初期的时候哪一点打动了您?他们的最大的亮点是什么呢?

我觉得他们团队特别好,我们早期投资,主要看人。我觉得微纳星空的团队是我见过的这个航天企业里面很靠谱的。其实航天企业大部分创业者我们都见过,甚至包括一些部组件的那些创业者,做电池的、做铰链的,我们都去看过。

我觉得他们团队是我见过的团队里面最好的,有几点:第一是靠谱。航天赛道大部分人都是很靠谱的。第二是我们其实特别关注,特别是梅花的投资文化当中特别关注的就是对市场的感觉,因为你不只是需要把科研做好,以前在体制内去做科研就可以了。但是出来以后,你做企业首先第一步需要面临生存,你要拿到订单,你要知道客户要什么,我以什么样的价格去做比较好。这个我觉得就是微纳的团队特别是高总,他是有这个商业感觉的。这是我们特别满意的一点。

第二点我当时投微纳那个时候,蓝箭也出来了,但是我那个时候对火箭赛道还是比较谨慎的,因为卫星相对来说火箭来说风险就低不少,而且它做起来的周期要短一点,火箭的研发周期太长了。所以那时候觉得微纳的产品挺好的,他们当时就成立没多久,就有一些比较大的订单了,我觉得市场能力也很强,而且整个团队看起来合作很融洽的。所以我们就大胆投进去了。 

空天界:除了团队以外,当时您如何评价微纳星空具体的产品、定位、科研能力水平这些因素呢?

这些也都尽调了。这两天正好也有别人在问我,因为我们投这个科技创业投了很多,就是怎么去投一个科技创业? 

第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你可以从技术的角度去做一个排行榜,谁家的技术最牛。但最后决定你投资的收益高低的,并不是谁家技术最牛,是企业经营的情况。技术只是企业在通往成功路径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东西。我们有一些投资者,他会按着去抠每一个技术细节。你在这个技术细节上面排第几,你这个技术方向是不是未来主流的。我觉得,我们投资人永远不可能比创业者更专业,我们不是在这个行业里面经营,打拼了十几年的老兵。我们通过一两年的调研,甚至有更短的,几个月半年的调研,很难做的和他们一样专业,我们重要的还是去看透这个人、这个行业的终局。 

第二:去看企业的综合能力。一个企业你趴的太近,或者离得太远,都不可能看到它的全貌。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你最后只能摸到它的一个部分。单一部分很牛,没有用,它并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大象。这是我们看企业的时候的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技术方面来讲,我觉得微纳在技术上面一直很坚持。我是去年加入梅花的,到了梅花以后,我依然在不遗余力地不断地去推荐微纳星空的投资,虽然估值已经是超出梅花最舒服的那个范畴。我依然推荐它,就是因为我看到微纳的创业小伙伴对技术依然在孜孜不倦地去追求。他们没有因为迫于投资人的压力,或者是迫于生存,去做一些为了产生营收而产生营收的一些事情。我觉得那样不太好,因为我们讲创业需要专注,特别是早期,其实融到的钱也不多,人也很有限。如果你把精力都分散掉的话,就更难去赶上体制内的技术高度,更别说我们去攀登国际技术的高峰。

空天界: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您不会逼着创业者要去短期盈利?

我觉得企业在不同的阶段来完成不同的事情。比如说我们投资做消费的企业,或者是一些其他的企业,那我们建议他尽早地去盈利。但是我刚刚讲的航天的赛道,雪道非常长的。而且现在科创板退出机制又很灵活,不一定要做出一个盈利的企业,其实你就能够有一个很高的市场估值,包括未来上市,退出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你如果做成一家媚俗的科技企业,可能本来是一个几百亿的庞然大物,做成了一个几十亿的小生意。我觉得就很悲哀。 


空天界:您觉得微纳星空在咱们商业航天产业链里和其他企业最大的差异化在哪里呢?


保持对卫星产品的专注,同时保持市场的敏锐嗅觉,不断推出对于用户而言,更好用、更易用、更长久的卫星产品。

对于卫星产品的研发专注,微纳星空有着很大的人才优势。公司的核心团队人员多是来自航天科技集团,人均有超过10年的卫星行业从事经验。同时公司也有灵活的体制优势,通过不断的创新和迭代,不断的在保证可靠性的情况下,降低成本、缩短研制周期,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空天界: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您觉得对商业航天产业的影响如何?


中国的航天本身它跟其他的行业不太一样。在航天方面,欧美一直对中国是非合作的一个态度,原来有ITAR法案,后来又有沃尔夫法案,禁止NASA跟中国的合作。但正因为有这些禁令,中国航天一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了自主可控。

中国的火箭、卫星,从总体到分系统,再到单机实现,都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其实对国外的依赖并没有那么强,这也是我们国家航天60多年来发展积累的财富。所以说航天这个行业其实在很早就已经习惯了美国的制裁或者说禁令。

空天界:您觉得从体制内出来创业难吗?有什么感受?


创业肯定很难,有一本书叫《创业维艰》,有一种经历叫创业累成狗,有一种梦想叫创业改变未来。在商业航天领域创业,是我们的机遇,也是我们的责任。在毕业参加工作前,一直在犹豫是去做卫星或者火箭,当时认为卫星的商业化会更早一些会更容易一些,后来参加工作后,火箭公司反而是商业航天领域最早创业的一批,回想当初如果毕业后去做火箭的话,我肯定也是体制内早期“不安分”的一批人。

对于创业,我认为就是智力、毅力和体力都不断磨练的一个过程。对于目前参与到商业航天创业的年轻人来讲,我们很有幸国家处于一个很伟大的时代,赶上我们的航天的行业慢慢开放的阶段。所以我们在历史性的机遇下,只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初心,顺势而为,在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这个大方向都会收获成功。

空天界:您作为投资人,您觉得早期项目或者说一家 A 轮之前的企业,愿景、价值观这件事情重要吗?

重要,特别是主创团队,甚至是整个公司都对这个东西认知很清楚的时候,就特别重要。


空天界:很多的企业,其实在早期的时候,有些事情没有想得很清楚。跟早期投资人讲不清楚的话,这些企业你们就不会投吗?


基本不会投。我有时候也去做给创业者做一些分享。你要想清楚,至少从我们投资角度来看,它要想清楚他自己的初心在什么地方,初心不是说他创业是为了什么,而是说他的优势是什么。那么他创业,他想自己从当中能够得到一些什么东西?我是去挣钱,还是真的要去做一个事业呢?还是要把某种东西、某种产品做出来?各种“初心”是不一样的,会导致不同的格局和终点。 

第二:它的这个愿景是更加重要的,因为我们梅花现在投了 400 多个企业,我个人到现在投了 120多 家企业,中间有个别企业,它可能每年也盈利,但是创始人就不上市。什么原因呢?没有一个很好的愿景,他觉得我现在就可以,我挣点钱,然后给员工发点奖金,我也对得起大家了。如果上市要让我合规,这个好难,这是不同愿景的不同结果。 

另外对行业也要有一个愿景。像刚才孔总讲的,自己的对行业的一个抱负。有些人他创业就是为了赚钱,那其实很可怕,他可能就是我刚刚说的,去干很多业务,你刚开始想不到的,特别是以后资源多的时候,我们投资人的话语权非常非常弱的,所以一定要找到这样有理想的团队。这个是我们真正值得去投资的。

空天界:您是觉得如果一个创业团队他的目标只是赚钱的话,这个企业就做不到一个伟大的企业是吗?


对 ,刚开始就冲着钱去的话,很难做成一个伟大的企业。因为这个时代已经过了像改革开放初期,你只要胆子足够大就可以去干很多业务的年代。现在是一个知识化创新的年代,你一定要有足够高的壁垒,才可以去做成一个伟大的企业。 

空天界:您现在在梅花创投,原来在安芙兰资本,我们也知道这两家机构关系很紧密,那这两家的投资理念、投资文化是什么呢?


梅花和安芙兰还是有些差异的。 

我先讲梅花的投资理念:主要三句话。

1、Long China,我们是非常看好中国经济的,也是希望和中国经济一块去成长的。 

2、帮助聪明的年轻人变成伟大的企业家。 

3、 投资小镇青年。为什么投资小镇青年的背后有一系列逻辑,因为小镇青年并不是泛指一定要在小镇青年,而是有那么一批接受过很好教育、有很强的成功渴望的、并不是有很强背景的人,就要投资这样一批人。 

梅花的投资策略是非常灵活的,它并不会很限制,像我们必须去投某个赛道,或者是我们一定要投比如说这个海归毕业的,或者说我们一定要去投有多少创业经历的,不是这样的。各种各样的创业者,或者各种各样的行业,我们都去尝试,都去研究、投资。而且梅花最不一样的一点,它不是那种前置行研的策略。很多外资的机构事先上来做行业调研,有分析师去看很多行业,做了行业调研以后发现某个赛道可能在未来几年要爆发,那么值得去下重注去投资。梅花不是这样的,我们先见创业者见了以后,觉得这个企业有意思,那我们再去做这个行业的行研,去找这个行业很多类似的企业来看,然后再投资。 

安芙兰,其实和梅花是比较类似的,包括他的投资的这种灵活性来讲。安芙兰更关注于科技,因为我前老板,安芙兰的董事长周总是一个科技迷。他对生物医药技术对很多技术都很看重。 

空天界:希望您二位分享一下个人的建议和经验,对于新进入航空航天产业的投资人,他们怎么和早期的技术团队沟通?早期一些创业者,他确实一开始融资比较难,那他怎么去选择投资人,怎么去跟投资人讲自己的这个梦想?

对于技术创业者来说,有很多优势,也有些不好的地方。但是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不断提升自己,补齐自己的短板。技术创业者最大的优势肯定是对产品在功能、性能上的极致追求,但是面向市场、面向用户、面向资本时我们要考虑更多,要在公司运营、管理上不断积累。这期间肯定有很大的跨度,但是收获也会很多。

对于创业企业,前期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面向市场,通过市场开拓和资本运作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行,先活下去;后期在不断的创新研发,不断通过市场迭代,资本运作和扩大生产,不断完善公司的管理和企业文化,适应公司的发展。对于创业者肯定要全面发展,在投资人面前展现不只是企业的产品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展现创业者对行业的认识,对市场的判断,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考以及对公司未来的坚定。在公司发展当中,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认为是要坚持自己的初心,思考当时公司创立的初心是什么,要回到初心,不忘初心,最后坚持到底。只有坚持,才是能够带领公司去解决一切问题。

我希望对于去看商业航天赛道的投资人,能够去理解技术创业者,能够读懂航天以及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趋势,也能够陪伴创业者一起走,要看长期的回报。

我从2018年开始主要投科技创新这个赛道,投过很多行业。比如说像非常高科技的航空航天、新材料,包括环保科技、生物医药,芯片也投过。所以我看过各种各样的创业者,有的大学里面的、研究所的、也有自己去开工厂,都是踏踏实实做事的。 

我觉得中国的创业者最大的问题是基因单一,我自己也创过业,当年没成功的原因也是基因太单一,可能还是咱们中国人平时社交的习惯有关,和同事关系都相处很好,但是不太喜欢去认识自己圈子以外的人。但是如果你真的想去创业,你想成功的话,就一定要破圈,一定要去和有各种各样能力的人打交道,去把一个包括销售、财务、产品、生产、采购方方面面的人才的团队攒起来,才能够去真正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甚至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如果中间缺了一块板的话,你可能早晚是要交学费的,这是我感觉创业者最大的问题。 

我们以前去国外做过考察。发现那边有一个比较好的机制,就是很多大企业的高管,在 40 多岁以后,会主动的辞职出来。包括有一批成功商业人士去创业,然后把公司做到一定的量级,卖掉,再创业,再卖掉。他是成功的创业者,但是他不一定有非常好的科技,他就去和很多大学里面的教授,或者是一些科学家寻求合作,成立公司。他可能也愿意接受一个不是特别高的股份比例,比如说40%,甚至有的更少。但是他把这个企业孵化出来了。国内本来这样的商业人才就比较少,有这种思维,或者是成功模式的人也不多。其实我建议未来更多的商业人才,特别是一些外企的高管往这方面考虑。因为前段时间我看了一篇应该是杭州有一个外企高管写给副市长的一封信,说他大概 40 多岁,被外企裁掉了,有管理经验,但是因为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年龄,所以很尴尬。其实我觉得像这些人去创业和一些科技型的团队结合是非常好的,要打开思维的限制。这个是给创业者的建议。 

给投资人的建议,我觉得国内投资,投科技投得非常好的机构很多,我就班门弄斧一下。说说我看到的两类问题。 

第一类叫惧怕科技型,因为我们国内很多的投资机构,它都是从互联网投资中成长起来的,对互联网很熟,一说互联网流量、日活,他们很在行也很兴奋。但是,一说到像航天、生物医药,他就说,看不懂、避险。但是我觉得投资人你不可能一辈子只投一个赛道,那你就很快没企业可投了。因为所有的行业,它都是有一个初创、发展、后来进入一个饱和期之后衰落,或者是走下坡路这么过程,它不可能永远好。所以我觉得很多投资人不能因为他自己对行业不了解,对新科技不了解,就说我不去研究他们,不去投资了,这是固步自封。我觉得作为投资人最重要能力就是学习能力。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个行业都是专家,我们要去学习,发掘新东西,成为一定程度专家之后,然后去做一些选择。 

第二类有一些机构纯粹是为了技术去投资,我觉得当然这个也挺好,确实是能够支持很多好的技术走出来。但是纯粹的技术投资以后,可能就把创业企业的一个本来应有的方向给带偏了。因为我觉得作为早期的投资人,你不只有投资的属性,不只是给钱的属性,而是同时作为一个市场指南针的属性存在,不是好好的把那些做科研的创业者供在象牙塔里就行了。 

你要告诉他,社会多残酷,而且他是有盈利的义务。虽然现在不要求盈利,虽然可能未来几年也不会要求,但是早晚有一天,整个市场会去要求他,他有盈利,有拿订单的这种职责和义务,既然出来做企业就是要盈利的。所以很多投资机构也不能光看这个项目技术很牛,这个项目的科技很黑,那我就去投。还是要去对它的市场能力,团队,对它的市场前景打一个问号的,包括在尽调中落实。

空天界:能不能请您把未来的投资规划介绍一下?您会关注什么样的企业?


我觉得大的方向没变的。以前也接触过一些后期机构,但是我觉得早期投资是很有魅力的,我特别喜欢这个职业。因为我以前的老东家,安芙兰它就是做私募股权PE的。首先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坚持做早期投资。第一,它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第二,我觉得它也是整个企业的生命周期当中,企业的价值增长、真实价值增长最快的阶段,所以我觉得我还是会坚持在这个领域。而且从现在的资本市场来看,更多的资本在关注早期投资,像高瓴和红杉都专门成立了他们的创投部门,专门建立了投资早期项目的团队。到后期你去投一些项目,往往是去拼资源,而不是说真的去考验你的眼光。第三点,我觉得早期投资是一件非常有社会意义的事情,所有的大企业都是从小成长起来的,大了自然有订单、有机构、甚至是银行的追捧,但是小的时候,看得懂、帮得上的人真的不多,我们算是一个吧。

关于判断的标准,我们喜欢去找行业的拐点,它来自于几方面。

第一个就是政策。你比如说像今年教育行业,他当然是一个往下的拐点。但是有很多行业,它可能会有一些向上的拐点,比如说军民融合这个行业,国家的政策一直是非常好的。还有像我们这几年投医疗的项目比较多,咱们国家医改是很成功的,把很多以前不好的事情都给拨乱反正过来了。那这个行业就是值得去投资。

第二个是科技的发展,因为科技的发展,它会让一些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现在就可以做的到了,或者是让以前很昂贵的一件事情,变得很便宜。我觉得航天就是这样一个事情,他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能够让以前很多我们觉得可能是一个天大的事情,最后变成跟我们坐飞机一样。或者是,我们比如说把一些东西送到太空中去,这个价格也降到以前的1/ 10,甚至更低。这种情况下,也会诞生出很多新的需求了。包括像我们以前看的很多新材料的行业,也是这样。就是它随着这种科技以后,让很多以前觉得特别昂贵的事情变便宜了。这都是科技带来的一个改变。 

第三就是整个消费者(或者叫人群)的注意力迁移,他的消费习惯的改变。这个事情是一个潜移默化的。但是随着整个国家的人群结构消、收入结构的变化,也是不可阻挡的。

这是这几年的情况,长期来讲,在三年或者五年以后,我觉得我们依然会去关注科技,但是不是消费不好说,可能消费的窗口这几年就过去了,因为一堆品牌拿了比较多的资本的不断地加入了以后,很多赛道就会封闭,这些赛道在有了明显的头部以后,那么至少要等他老去,可能还在等个8年或者10年左右。我们可能下一步会去投一些其他的领域。但是我觉得,科技可能是永远的话题,因为我觉得未来十年或者是有一段时间,一个大的背景,实际上是中美博弈。我们和美国博弈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科技、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这点我们觉得我们国家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而且我们国家的很多科技类企业,也担负着很重要的角色。不是说我们在最顶尖的科学那一块,我们要去做的比美国好,我们在很多民用科学、基础工业的科学上面,我们都要去超过他们。这就不只是国家的事情,而且是整个产业的事情、整个民族的事情。

空天界:最后想请您二位做个总结,为我们的空天创造者们讲几句。

我想用我们微纳星空创始人高恩宇总经常提的一句话作总结:从来没有哪个初创行业,会像商业航天一样将个人的理想、国家的意志以及人类的未来共同的命运完美结合。这句话一直也是我们公司的创业初心。

创业,是一件非常苦的事情。它不只是一个事业,而是一个生活状态。我觉得很多能够进入航空航天赛道创业的小伙伴是非常伟大的。第一,他们是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我们的人类,对国家的很有意义的事情。第二,他们确实要做好心理准备,去经历当中的很多磨难,要有很多的坚持,这个可能是你能够成功的关键。但是,我们无论是梅花也好,还是我个人也好,我们都愿意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和最暖心的朋友。我们虽然不能陪你们一起去做科研,但是我们可以拿出钱来,给你们提供更多的这种支持。我们来提供我们的资源,我们对整个这个空天创业行业都很看好。




梅花创投成立于2014年5月,创始合伙人吴世春,是国内最活跃、最懂互联网的投资机构之一,宗旨是帮助聪明的年轻人成为伟大的企业家。梅花创投专注在新经济领域的投资,目前管理约50亿人民币基金,投资项目超400个,涌现出大掌门、趣店、小牛电动、赤子城、理想汽车、优客工场、58同城、转转& 找靓机、听云、福佑卡车、科比特无人机、珞石机器人、星河动力、悦安微特等大批知名案例,未来两年将有30家企业上市。 



北京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微纳星空主要从事卫星星座系统及卫星整星的研发制造业务并提供卫星在轨交付服务。公司研发自主知识产权卫星平台和核心部组件,拥有卫星整星设计和集成测试能力,具有电子通信和光学载荷等卫星系统研制经验,具备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统揽全局的能力。公司自主研发卫星地面通信终端,具备卫星通信系统集成经验,可为国防、行业、区域等用户提供基于卫星资源的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市场空间


日益增长的卫星应用及服务的需求,促使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的市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尽管当前大规模卫星服务和运营的盈利点还未到来,但在未来商业市场上的爆发已现端倪。

在同行业中,微纳星空具备核心技术能力自主研发制造、商业链条周期较短、盈利模式清晰的特点,市场发展空间上更易获得市场订单,也更易获得资本的加持。微纳星空自主掌握卫星的高可靠星务自主管理和高稳定性姿轨控技术,这两部分相当于卫星的‘大脑’和‘小脑’,是微纳星空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优势。

商业价值

微纳星空核心聚焦卫星平台产品制造,类于卫星制造领域的“华为”和“中兴”,专注于硬件设备制造。目前产品型谱范围,同时在研10公斤入门级纳卫星,50公斤级遥感卫星,100公斤量级物联网卫星平台,200公斤级高分辨率对地遥感卫星等。

主要面向G端用户需求,辅以部分B端用户,以“一个卫星,一个客户”为标准模式,部分可搭载额外用户需求,为国防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及商业公司提供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卫星整星研发制造及在轨交付服务,满足通信、遥感、新技术验证需求。

社会意义

在商业化的道路上,微纳星空致力于研发制造高价值、低成本的卫星产品,包括卫星总装集成制造的成本降低,卫星各种分系统在单机的采购成本降低,让商业用户真正的用得起。同时助力国家“造星”计划,在科技创新中不断推动国家商业航天的发展。


喜欢我们的内容?
欢迎点赞+关注